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客服电话:010-61593411 | 客服邮箱:service@gwypx.com.cn
图片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 创出一片新天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海事系统创新发展成就综述
创出一片新天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海事系统创新发展成就综述
 
2018-12-20

  

  从“一水多监”到“一水一监,一港一监”,全国水上安全监管“三统一”;从“三个一”建设,到“三化”建设;从进出港需要提前提交纸质材料的船舶签证,到可用手机客户端直接在线报告即可;从腿脚丈量港区和望远镜监管船舶到CCTV(中央视频监控系统)、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等功能多合一的“千里眼”远程监控……40年来,一代代海事人将锐意改革创新的蓝色基因,融进了1.8万公里的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海域和大江大河中。

  强化整体设计,实施改革创新、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引来发展“活水”,用愈来愈强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书写了一篇篇改革创新促发展的恢弘篇章。

  

  

  改革创新 破除体制障碍激发新活力

  改革创新,成为交通海事人紧随全国改革开放和水运经济发展步伐,破除障碍,激发活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底色。

  1979年7月2日,深圳南头半岛炸响了建港填海的“开山炮”,我国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开工建设,蛇口港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作为港口发展的服务者、保障者,当时的海事机构却遇到难题:刚刚恢复的水上安全监管部门业务分散,社会地位边缘,水上安全监管能力尤其是基层监管能力薄弱。这显然无法跟上港口发展、对外开放的步伐。怎么解决?

  海事人用改革创新行动给出了答案。

  1980年,全国海事(船政)系统进行了机构改革:内设水上安全监督局,沿海各主要港口设港务监督。这次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探索,打破了原来各地区机构设置参差不齐、基层力量薄弱的水上安全监管局面,大幅改善了水上安全监管尤其各主要港口的安全监管局面。基层力量的充实、水上监管的恢复与加强,营造了相对稳定的水上环境。

  随着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远洋巨轮络绎不绝,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1985年的改革,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体制。

  1986年,交通部着手在沿海港口组建14个海上安全监督局;长江、珠江和黑龙江由交通部设置港航监督机构;其他内河水域由各地方负责,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而这一时期,《海上交通安全法》《内河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从法律上确定了海事(船政)部门的性质,立起了水上交通法规体系建设的主梁。

  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199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全国水监体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合并,组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垂直管理中央管理水域,地方管理水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管理。

  “这次改革影响深远,不仅规范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海事机构名称、权责范围,实现了‘一水一监,一港一监’,而且形成了统一政令、统一布局、统一监督管理的‘三统一’水上安全监管格局。”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刘功臣深有感触地说。

  7年磨剑。2005年6月,全国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对我国海事工作有着重大历史意义。

  对改革的最好纪念,就是深化改革。2011年直属海事机构“离事归政”,实现从事业单位到公务员单位的跨越;优化航海保障体制、开展了深化基层海事机构执法管理模式改革以及渔业船舶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责调整等。

  同时,深化直属海事系统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海事机构执法管理模式改革,强化三级管理、四级架构的海事行政格局;优化基层执法资源配置,建立以海巡执法大队为基本单元的现场监管模式,进一步强化基层战斗力。

  经历多次改革,海事管理体制更加完善、高效,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履行国际公约承担国际义务更加充分,海事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与此同时,部海事局适时开展了诸如“水上运输安全管理年”等夯实基础的活动;推动海事法治建设,做好依法行政和执法监督等。一系列强基固本措施,使我国水上安全环境持续稳定,助推水运经济发展更加繁荣。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经过多次体制机制改革,障碍被破除,干事创业的活力被激发,海事职能转变、转型升级平稳推进,交通海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由此大幅提升。

  

  

  理念创新 海事转型升级源动力

  记者了解到,2013年交通运输部党组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国海事发展作出“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此后,全国海事系统深刻领会“三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建立形成了6个大类、20个门类、48个组类共156项规范性文件的制度体系框架,并紧扣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持续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打造人民满意的中国海事”总体要求,不断为“三化”建设内涵注入新的元素,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三化’建设示范点,我们的船员都很清楚:海事队伍的效率来自执行能力,而执行能力的关键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只要上级命令一下,‘海巡01’轮就会在第一时间使命必达。”“海巡01”轮船长姜龙说。

  就这样,列编以来只要上级一声令下,“海巡01”轮就会第一个出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2014年,在对马航失联客机MH370的搜寻中,它是第一艘抵达南澳水域开展现场搜寻的中国船舶;在国家水域环境受到外来船舶污染时,它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的公务执法船;它是2107年“桑吉”轮与其他轮碰撞失火后的现场指挥船;每年的国庆、中秋等重要节日,它全部都在海上应急值守……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海巡01”轮已成为一座移动的“战斗堡垒”。

  “海巡01”轮只是坚持“三化”建设促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5年多的推进和实践,海事政治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海事部门形象大幅提高……如今,海事“三化”建设已成为海事适应海洋管理新格局、助推海洋强国建设的源动力。

  其实,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海事自身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海事人都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把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向新高度。

  改革开放初期,就当时全国港监队伍存在“三低一少”(文化水平低、技术等级低、管理水平低)的问题,1986年9月,全国内河安全会议上,原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对全国港务(航)监督队伍首次提出了“港航监督部门要实行半军事化”的要求。从此,全国港务(航)监督队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纠正不正之风,逐步改变过去形象。

  2005年,部海事局提出了“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的指导思想,既强调海事队伍的整体性,又强调海事目标任务的统一性。通过“两个一”建设的实践,发展目标从职能型政府部门向公共服务型政府部门转变;发展方式从国内为主转向国内国际一体化,沿海、内河水网和非水网地区协调发展。同时,直属、地方海事系统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海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海事部门之间实施交流、轮岗,直属和地方海事机构之间“结对子”。各地地方海事部门加紧信息化和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改变了过去相对落后的状况,开创了全国交通海事工作新局面。

  2007年,在“两个一”的基础上,部海事局进一步提出“行政执法一面旗”的理念。“一面旗”建设强调海事行政执法的先进性,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规范化管理,成为“两个一”建设的根本落脚点。从此,在这蔚蓝色国土上,海事人坚持“三个一”理念,加快自身建设步伐,运用好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维护着水上交通安全。

  历经多年实践,在建设满足我国水上交通安全发展需求的管理体制方面持续发力,安全监管、应急搜救、航海保障三大业务体系全面提升,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执法人才、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四支队伍逐步形成……

  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客观实际,海事系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指导着海事发展每一个新征程,成为海事每个发展阶段的源动力。

  

  

  科技创新 智慧为眼履职更精准

  几艘小型船艇在航道内慢速前进,艇上的海事监管人员拿起望远镜,察看着过往船舶,并用扩音器纠正违反规则的船舶;在通航水域的信号台站,海事人员白天悬挂信号台旗,晚上点亮灯号告知港内船舶航行情况……这是改革开放前上海港的监管方式,其监管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

  如今,鼠标轻轻一点,辖区全景豁然展开,重点船舶、违法违章记录清晰显示;船员进入海事综合服务平台,就可申办证书,轻松便捷;查询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息服务平台,“海嫂”就能知道爱人所在船舶的具体位置,天涯变咫尺……多年的科技创新成果,正在重塑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服务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益增加的通航密度和潜在的新风险,部海事局乘势而为,强化顶层设计,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手段为基础,逐步提高安全监管现代化水平。

  1982年1月,我国第一个由3个独立雷达站组成的船舶导航雷达链在宁波北仑港建成,标志着航政现场管理开始向现代化发展;1986年,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在秦皇岛港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秦皇岛港水域通航环境。

  截至2018年6月,我国建成并运营55套VTS,数量和监控水域面积均为世界首位。

  2003年,部海事局全面启动AIS建设。目前,沿海和内河4级以上航道基本实现AIS信号全覆盖。

  自2013年以来,部海事局依托VTS、AIS、CCTV等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动“智慧海事”建设。各直属海事局按照顶层设计要求,深入挖掘和利用智慧海事数据,实现海事管理大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奏响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服务现代化的和谐乐章。

  2015年9月,经过18小时监控,追踪近100海里,浙江海事局成功查扣一艘无船名、无船号、无船载AIS且严重超载的自卸式运砂船。违法的“三无船舶”被查扣,得益于该局打造的以信息化为纽带的“三位一体”联动执法新模式。新模式下,指挥中心、海事处、海巡执法支队等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密切联动,大幅提升了海事动态监管整体效能。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有了智慧海事监管服务平台,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模式实现了从‘汗水型’向‘智慧型’的巨大转变。”广东海事局智能海事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有了智慧海事平台,鼠标一点就可以开展一键电子巡航,辖区内的重点船舶或涉嫌违法违规船舶等一目了然;设定的3300多条报警规则遇到异常自动报警,相当于3300多名虚拟执法人员;在发生应急事件时,轻点鼠标就能一览事故点周边船舶情况,指挥实现第一时间施救……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以来,借力“智慧海事”建设,海事系统逐步实现了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从“签证+巡航”向“智能化监管+精确打击”转变。

  凭借于此,海事人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会晤、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水上安全保障活动和港珠澳大桥、深圳LNG码头、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涉水工程建设中,有效地保障了安全。

  通过科技创新,在海浪之上、海天之间织就一张张智慧的监管网,也绣出了一朵朵航海保障之花。

  在南海西沙偏远海域裸露的礁石上,插着一根一米多高的木棍,上面系着一块被海风撕扯得所剩无几的破布。据老渔民讲,这是以前渔民立的“土航标”。

  “改革开放初期只有沿海干线有航标,在老一辈远洋船长眼里,我国沿海航标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般,光很微弱且稀疏。”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原副局长郑和平介绍。

  紧跟国际科技前沿,航海保障向国际先进水平对齐。随着一代又一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航标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蝶变。2017年,我国沿海设置各类航标达1.56万座,形成沿海港口和航道全面覆盖、联网成链、性能可靠的视觉航标系统。

  40年来,我国的测绘事业完成了从点测深到面测深,从手工绘图到全自动制图,从港池、航道到近海、深远海的跨越式发展,为船舶航行提供准确、安全的海图服务。

  海事导航服务也异军突起。尤其是北斗导航系统可将近海50公里水域内的定位精确到厘米级,并可提供水文气象、精密导航等服务,打破了西方垄断,打造了世界导航史上的东方奇迹。如今,我国初步形成了囊括卫星、地面无线电系统和搜救协调通信网等在内的高速、畅通、安全的船岸、船船之间的通信交互系统。

  如此发达的水上通信网络,恐怕很难让人相信:改革开放前,扩音器、旗语是船与船、船与岸之间的主要通信手段……

  体制机制改革、理念创新,赋予了海事人强大的软实力,科技创新则赋予海事人强劲的硬实力。以软硬实力的提升为后盾,海事系统正在加快融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格局,为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添柴加薪。

  

  

  记者观察

  变则通 通则久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

  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创新让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发展脚步,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发展史。在此过程中,海事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支撑,通过矢志创新,锐意改革,谱写了一曲创新促发展的时代颂歌。

  创新以应变。面对改革开放给水上安全监管带来的体制机制不顺、管理方式落后、监管能力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诸多难题,海事人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敢于作为。他们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他们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从变革理念入手,为海事发展注入原动力;他们向科技要效益,实现了监管模式从“汗水型”向“智慧型”的巨大转变,重塑了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服务新格局。

  “变则通”。创新让海事实现了一次次飞跃,不仅建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水上安全管理网络,还建成了全覆盖、使命必达的综合航海保障系统;在主动服务、有效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及安全、能源、交通等战略格局中,海事人越来越得心应手。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40年来,交通海事紧跟党中央创新发展、科技强国的铿锵步伐,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通则久”。进入新时代,海事这艘航船将继续乘着改革与创新的浩荡东风,积极践行“航行安全、水域清洁、服务交通、奉献社会”的价值体系,一如既往地敢于创新,敢于担当,“打造人民满意的中国海事”。

 
浏览次数:84 添加到收藏夹   ■打印